点击图片,即可有机会领取参会福利!
有人说它是生物医药界的“富士康”,也有人说它是生物医药界的“华为”与“阿里巴巴”。富士康、华为、阿里巴巴这三家公司每一家都堪称伟大,而当这三家公司的属性集中到一家生物医药公司身上之后便造就了今天的药明康德。本文从药明康德公司早期发展历史与重大事件的角度入手进行深入探究,再现一个生物医药产业巨头的成长路程。
目录
生物医药的黄金时代
美国药典
从太湖到纽交所
并购AppTec
本土操作与人才套利
私有化退市,一拆三上市
01
生物医药的黄金时代
二战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制药工业在西方国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抗生素、化疗药物、止痛药、抗炎药不断涌现,人类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有资料统计,在战后的-年间,新药研发的年回报率竟然高达20.9%。制药行业的暴利吸引着资本的进入,制药企业研发热情高涨,每年投入20%左右的费用进行新药研发,辉瑞、默克等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制药巨头在那个年代脱颖而出。
与其它工业门类相比,制药工业亦有其特殊性,新药研发是一笔失败率相当高的投资,新药研发通常需要耗费10年以上的时间。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新靶点的研究和开发愈发困难,容易治疗的疾病被人们逐步攻克,新药研发的方向也慢慢往退行性疾病和慢性病等复杂疾病上转移,这类疾病的治疗难度更大、临床试验周期和治疗时间也更长,即使科学技术的进步也难以改变新药投资回报率逐年下降这一事实。此外,监管的趋严也同样是制约制药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以上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几十年来新药的平均研发费用快速提高,上世纪70年代新药的平均研发费用约为1.8亿美元,而到了80年代则翻了一倍还多,到了本世纪初,研发一个新药的平均费用已经涨到了骇人听闻的25.6亿美元!
虽然制药工业投资回报率逐渐降低,但各跨国巨头之间的激烈竞争却一点也没有减弱。新药研发过程漫长,投入大风险高,已经成为大型制药公司的成本重心,研发外包就成为了各大药企不约而同的选择,CRO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最早一批CRO公司如昆泰、PPD、百瑞精鼎在美国诞生,随后CRO的浪潮在西欧、日本等地开始兴盛,到了上世纪90年代俨然成为制药工业中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
02
美国药典
博德温(JohnJ.Baldwin)博士是制药工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于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在默克公司工作的30多年间,他领导开发了包括治疗青光眼的Trusopt?和Cosopt?在内的多个新药,并在心血管疾病药物Aggrastat?、治疗艾滋病药物Crixivan?以及消化性溃疡药物Pepcid?的研发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博德温博士拥有超过项专利,并荣列荣列美国化学学会(ACS)药物化学名人堂。
在默克公司度过了30余年的研发生涯之后,博德温收到了公司发出的提前退休激励计划的“邀请”。很不幸,削减成本、研发外包大潮之下,博德温博士也未能幸免。但他并不满足于就此退休而安享晚年,在与哥伦比亚大学的ClarkStill、冷泉港实验室的MichaelH.Wigler相识之后,他们决定在药物的早期发现领域试试身手。
一直以来,药物发现是制药工业中的难点之一,生物化学家们该如何从自然界中存在的或者人工合成的新分子实体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个分子呢?大规模药物筛选当然是最佳的方法之一。对于药物筛选来讲,一个容纳海量小分子的化合物库自然是成败的关键。博德温与ClarkStill、MichaelH.Wigler等人在组化化学领域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年,博德温和他的小伙伴们在普林斯顿成立了美国药典公司(Pharmacopeia,Inc.),专注于为各大药企提供候选化合物库。他们的核心技术是一种基于组合化学与固相合成技术开发的化合物合成与标记技术,这项技术被命名为ECLiPS。
组合化学的出现在研究观念上打破了传统的统一合成、逐一纯化、逐一筛选的药物研发模式能够“多、快、高、省”地合成大量结构各异的分子并进行快速筛选,大大加快了新药的开发进程。ECLiPS技术将起始化合物固定在塑料球上,不同的塑料球与不同的反应物反应之后再会聚在一起进行下一轮反应,同时塑料球上会被不同的反应物加上不同的tag,反应结束后对这些tag进行分析便可知道这种分子的结构。
领域内的学术权威投身工业界在制药行业中已经司空见惯。ClarkStill教授手下的几名博士也随着导师进入了美国药典公司工作,这几位博士中就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GeLi(李革),即后来药明康德的创始人。李革年出生于北京,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之后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并于年取得博士学位。与他的导师一样,李革同样在组合化学领域有着不凡的造诣。
年12月,创立刚满两年的美国药典公司就在纳斯达克上市,并与山德士、拜耳等一大批知名客户签订了合同,一时风头正盛。截止到年,美国药典公司已经拥有了名员工,它的发现化学部门每年能创造万美元的收入。然而,即使是CRO这个行业,同样面临着削减成本的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之中,美国药典的管理层们也在考虑如何能够使化合物合成、入库的整个过程成本更低。
基于组合化学和固相合成的ECLiPS技术虽然实现了在一锅反应中合成成千上万种物质而节约了大量人力,但对每个塑料小球上的tag进行分析并将化合物入库仍然需要研究人员手动完成。已经担任美国药典公司首席科学官的博德温认为,“将化合物的生产搬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去”自然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东欧、印度,还有刚刚让世界重新认识自己的中国,到底哪里才是成本更低的最佳选择呢?
03
从太湖到纽交所
上世纪末的年,应母校北京大学之邀,李革回国做了一个报告,他向国内制药工业的同行介绍了组合化学技术在药物发现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次考察给李革带来了一种感觉——加入WTO之后,中国社会从上到下都充满了紧迫感。这片土地并不贫瘠,但是由于长久的干旱,各行各业的发展水平都已远远落后于大洋彼岸。彼时的中国,恒瑞医药刚刚结束了红药水的生产并在孙飘扬的带领下向仿制药的生产商转型,各大药厂还在各种低端产品的混战中厮杀,中国的药厂几乎谈不上任何的创新。
尽管缺乏创新药工业的基础,但价格低廉的高水平人才供应足以弥补上述不足。在这次报告之后,李革与博德温多次往来于中美之间,探索在中国建立分公司的可能性。几番交流之后,他们的目光落在了太湖之畔的太湖水集团身上。那时的太湖水集团还是一家国有企业,经营业务多种多样,其中与化学制药最为相关的应该是绿茶提取物业务。在有关人士的牵线搭桥之下,太湖水集团的领导团队向李革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但当李革和博德温回到美国向公司董事会正式提出在无锡建立合资公司的想法的时候却出乎意料地遭到了反对。董事会的几名成员对在中国发展业务颇为抵触,且当时的美国药典公司自身也开始了业务转型,由于CRO业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美国药典的业务中心越来越倾向于IT行业,开发出了分子建模软件并获得了迅速的增长(美国药典最终在年拆分为专业从事医药研发的Pharmacopeia和从事医药IT的Accelrys)。
董事会无法被说动,但李革与博德温却不肯定轻易罢休。他们再次回到中国,对在中国投资建厂这个想法进行进一步论证和思考,最终决定自立门户。两人同太湖水集团的朱志铭、吴心南和张祖伦讨论之后签订了协议,年末,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注册资本金为万美元,其中太湖水集团出资万美元,占注册资本的54.%;ChinaTechs(中国科技)以货币+专有技术出资万美元,占注册资本40.%,专有技术作价万美元;JohnJ.Baldwin以货币出资28万美元,占注册资本的5%。其中ChinaTechs作为持股平台,其股份由李革与早期员工所有。
由于太湖水集团的缘故,药明康德在无锡注册落地,且无锡政府给药明康德提供了税收减免、提供用地优惠等政策。但李革很快就发现,上海才是真正适合他们的地方,于是在年,他们卖掉了无锡的大部分土地,将公司搬到了上海自贸区。
年,即公司成立之后的第一年,药明康德共招聘了48名员工,其中27名具有博士学位。年12月,药明康德拥有了第一位客户——默克公司。成立之初,药明康德的收费模式采用过的是项目制,即按照项目的进度和完成情况收回客户的款项,但这种付费方式不确定性较高。年,药明康德谈下了第一笔按照时长付费(FTE)的项目,巧的是,此次的客户正是李革和博德温的老东家——美国药典公司。
作为一名注册在中国的企业,从建立之初,李革对药明康德便具有国际化的规划愿景。我们方才已经提到过,年时的中国大陆鲜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