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江勤
图片
来源于网络
新生婴儿一出生,护士在做好各种处理后,会在婴儿双眼中各滴一滴眼药水,通常是氧氟沙星,主要的目的是预防结膜炎。
在19世纪80年代,最严重的感染是淋病,它可以在侵袭结膜后数小时内导致失明,这是婴儿失明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出生时采取滴眼药水的措施后,失明的案例明显下降。因此许多国家立法规定新生儿出生后几小时内,必须预防性滴抗生素眼药水或药膏。这项措施已经有效地减少了因淋球菌所致结膜炎的致盲率。
目前绝大多数母亲经过了规范的产前检查,并明确其并没有淋病的感染,那么是否还需要继续进行这个措施呢?其实,除了前面所述的淋病外,还有许多原因会引起结膜炎。调查显示,生后数周内约15%-20%的新生儿会患眼结膜炎,常见的病原为阴道定植细菌、正常的体表及鼻咽部寄生菌群及化学物质刺激,比如衣原体感染。宝宝眼部常规的预防治疗可有效控制衣原体和支原体所致的结膜炎。
所以婴儿出生时,护士在做好初步的脐带处理和检查身体外,会在双眼中各滴一滴氧氟沙星眼药水。对于健康足月新生儿来讲,这基本上是接受的第一次药物治疗。
也有家长认为用初乳或母乳滴眼可预防或治疗结膜炎。虽然初乳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但其疗效尚不确定。另外,初生婴儿有眼部分泌物增多不一定是结膜炎,也可能是鼻泪管堵塞所致。
刘江勤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