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中医皮外科专家赵炳南教授,是我国中医界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他自年经北洋政府考核发给允许行医执照以来,在平凡的医学岗位上悬壶生涯六十余载,其根植于临床,对于皮肤病的治疗有极深造诣,且不藏私,对于学习的后辈皆倾囊相授。
临床上花类药物虽然常用,但是赵老及其弟子徐宜厚老先生对于花类治疗皮肤病有特殊经验,今天学习一下花类药物治疗皮肤病的相关经验。
赵炳南花类药应用的延伸
赵炳南教授自拟凉血五花汤(红花、玫瑰花、凌霄花、野菊花、鸡冠花)经过三十余年的临床验证,已被业医者广泛用于治疗玫瑰糠疹、多形性红斑、盘状红斑狼疮初期及一切红斑性皮肤病的名方。赵老认为花性轻扬,治疗病变在上半身或全身泛发较为适宜。我在这种理念的启迪下,对花类药的临床应用予以延伸,旨在继承与发扬赵老的学术思想。
众所周知,大凡花朵多生于植物的顶端。花的芬芳香气,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香气使人头脑清醒,振奋精神,具有陶冶情操、美化环境、治病健身等功效。特别是毁坏性皮肤病,适当应用花类药能起到美容驻颜的作用,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
花类药分辛、甘、酸、苦、咸、淡、涩七味,具有上行外散、轻扬上浮的特性。花类药内应脏腑,以肝、肺、脾、胃、大肠诸经为主,心肾次之。肝经——月季花,肺经——银花,脾经——扁豆花,胃经——葛花,大肠经——槐花,心经——合欢花,肾经——芫花。
总之,花类药的轻扬宣达,既能治六淫外邪客于皮毛的疮疡,又能治火热郁抑于心血的肤疾,使之宣而泄之,或者火散而愈。
白蓼花 始载于《唐本草》,属水蓼的一种,味辛无毒,具有化湿、行滞、祛风、消肿的功效。适用于蛇咬、疮疥、肠炎、痢疾、脚痛成疮、湿疹等。月经来潮时不宜服用。
鸡冠花 始载于《嘉祐本草》,味甘、性凉、无毒,具有清热除湿、凉血止血的功效。凡见皮肤焮红,部位不论在上、在下,在肤腠、在脏腑均可用之。入药炒用为好。
玫瑰花 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味甘微苦,性温,具有疏肝理气、活血行血的功效。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脾,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为驯良者,芳香诸品,殆无其匹。其用法有四:煎服、泡酒、开水冲服、熬膏服之,肝病用之多效,蒸露尤佳。
野菊花 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味苦,辛,性温,有小毒。具有清热解毒、散风明目的功效。专入肺、肝,凡痈毒疔肿、瘰疬、眼目红痛、妇人瘀血、眩晕、湿疹、流火、丹毒、毒蛇咬伤等症均可用之。不过,胃气虚弱之人,切勿妄投。朱丹溪说:“野菊花服之大伤胃气。”慎之。
银花 始载于《名医别录》,味甘,性温,无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本草纲目》谓“忍冬,茎叶同花,功效皆同”。尽管历代对其论述颇多,但对其性味与功能,言其要点,首推张景岳,张氏说:“银花味甘,气平,其性微寒。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风湿诸毒,成为要药。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散。但其性缓,用须倍加。”(《景岳全书》)在疮疡专著中,将金银花列入专章论述,是陈远公所著《洞天奥旨外科秘录》,其要点有四:一是消火热之毒,不耗气血;二是毒不分阴阳,皆可用之;三是疮之初,用之可以止痛,溃脓用之可以去脓,收口用之可以起陷;四是与人参同用,可以夺命返魂。因此陈氏的结论,疮疡诸疾,他药可以少用,而银花必须多用。究其缘由,这是因为本品入心、脾、肺、肝、肾五脏,无经不入,为消毒之神品。大凡攻毒之药,未有不散气者,而金银花非惟不散气,且能补气,更善补阴。尤妙在补先于攻,消毒而不耗气血,败毒之药,未有过于金银花。因此,少用则力单,多用则力厚,此外本品非专泻阳明胃经之毒,还能泻少阴肾经之毒,欲既消胃毒,而又消肾毒之药,舍金银花实无第二品也。气虚脓清,食少便溏者勿用。
红花(番红花) 始载于《开宝本草》,西红花,始载于《本草品汇精要》,别名有藏红花、番红花、泊夫蓉、撒法郎。主要产于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美洲等地。红花味辛,性温。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产后血晕,腹内恶血不尽,胎死腹中等。朱丹溪说:“多用破留血,少用养血。”李时珍说:“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在皮肤科领域,还能治疗疮毒肿胀、老人血少便秘等症。我在临床中,凡见皮肤发红,病位在肤腠,血热居多者,用之。然其剂量宜少,不宜多。
西红花性味甘、温、辛,无毒。具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的功效。适用于心忧郁积,气闷不散,久服令人喜。然其性质软润,养血的作用大于化瘀。通常剂量为0.9~1.5g。为了充分发挥药效,具体做法有二:一是将红花放入杯中,加入黄酒少量,隔水蒸炖,取药汁兑入汤药中服用;二是将红花放入密闭的容器中,加绍兴酒适量(西红花5g,加绍兴酒5~10ml)拌匀,每次取1g,加水少量,小火炖开,取药汁兑入汤药中服用。
绿萼梅 梅花之名始载于《本草纲目》,后世《本草纲目拾遗》才出现绿萼梅之名。味酸涩,性平。具有疏肝解郁、开胃生津的功效。适用于头晕脘痛,胸闷不适,胃纳不佳,梅核气,能安魂魄,解痘毒等。《百草镜》说:梅花有红、白、绿梅,惟单叶绿萼入药尤良,含苞者力胜。我在临床中,凡见病变部位在肝胆循行区域,皆可用之,取其疏肝理气、生津润肤,特别是对于女性患者尤为贴切与适合。
菊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著名的品种有:滁菊、亳菊、怀菊、德菊、徽菊(贡菊)、茶菊、黄菊、川菊、济菊等。味甘苦,性平。具有清热祛风、解毒明目的功效。从皮肤科的角度而论,菊花的功效有五:一是令人好颜色;二是染发令黑;三是遍身游风风疹;四是皮肤死肌;五是头目肌表之疾。总之,历代文献对菊花的药用论述颇多。然而深得其要领者首推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说“: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期,饱经霜露,叶枯不落,花枯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得益精水二脏也。补水可以制火,益金可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红者,行妇人血分。皆可入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力。然其品种不同,功效各异,从总体而言,甘菊花,味甘微苦,性平,无毒。能补阴气,明目聪耳,清头目及胸中烦热,肌肤湿痹。野菊花味辛苦,性平,有小毒。大能散火,散气。主治痈、毒、疔、肿、瘰疬、眼目热痛、妇人瘀血等。据张华《博物志》引用范致能谱序言:食品需用甘菊,入药则诸菊皆可,但不得用野菊……真菊延龄,野菊泻人,正如黄精益寿,钩吻杀人之意。
胃气虚弱,切勿妄投。总之,家种味甘,补多于泻;野菊味苦,泻多于补。
木槿花 始载于《日华子本草》,别名有白槿花。味甘苦,性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的功效。内服适用于痢疾、痔疮出血,外用治疖肿、浅表真菌病,如脚癣、体癣等。
芫花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苦,性温有毒。具有逐水涤痰的功效。从皮肤科的角度,我主张外用,诸如治痈、治头癣、恶疮、毒风诸疾。
马蔺花 始载于《本草纲目》,味咸酸,微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利尿的功效。内服能治小便不通,痈疽疖肿,淋症等。外用能治鼻病、酒渣鼻。多服令人溏泄。
凤仙花 始载于《救荒本草》,味甘微苦,性温,具有祛风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内服治腰胁疼痛,妇人闭经,下死胎,痈疽疔疮。外用治甲癣、手癣、蛇咬伤。
玳玳花 始载于《药材资料汇编》,味甘微苦,性平。具有疏肝、和胃、理气的功效。内服适用于胸闷气滞,不思饮食,恶心呕吐。我在临床中将本品加入益气扶脾方中,对腹型荨麻疹有改善的作用。
合欢花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性平。具有解郁安眠的作用。内服适用于抑郁不舒,夜眠不安,尤对女性失眠有改善的功效。
佛手花 始载于《随息居饮食谱》,味辛、苦、酸,性温。具有调气散瘀的功效,内服适用于胃气滞疼痛。我在临床中,用以调理肝脾气机,对慢性荨麻疹有辅助作用。
辛夷花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性温。具有散风寒、通鼻窍的功效,适用于风寒头痛,也能治过敏性鼻炎所致的鼻痒。
雪莲花 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味甘、苦,性温(大苞雪莲花有毒)。具有补肾壮阳、调经止血、祛风湿、壮筋骨的功效,适用于阳痿、腰膝酸软、妇女崩带、月经不调、风湿性关节炎等。外用敷贴治外伤出血。《柑园小识》说:雪莲生西藏,藏中积雪不消,暮春初夏生于雪中,状如鸡冠花,花高尺许,雌雄相并而生,雌者花圆,雄者花尖,色深红。
茉莉花 始载于《本草纲目》,味辛甘,性温。具有散风热、避秽气的功效。常被加入茗汤中饮之。外用以蒸油取液为主,可在面脂、长发、润燥、香肤之类化妆品中用之。
芙蓉花 始载于《本草纲目》,味辛,性平。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的功效。外用于治疗痈疽疔毒,烧伤、烫伤、鱼口便毒。
金雀花 始载于《百草镜》,味甘,性微温。具有补肾壮阳的功效,适用于肾虚阳痿、白塞综合征等。
桂花 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味辛,性温。具有化痰散瘀的功效。适用于痰饮喘咳,牙痛口臭,视物不明等。
密蒙花 始载于《开宝本草》,味甘,性凉无毒。具有祛风凉血、润肝明目的功效。适用于目赤肿痛。风弦烂眼,多泪羞明等。
桃花 始载《名医别录》,味苦,性平,无毒。具有调和气血的功效。徐灵胎说:“桃得三月春和之气以生,而花色鲜明似血,故一切血郁、血结之症,不能调和畅达者,此能入于其中而和之,散之。”本品能令人好颜色,悦泽人面,令面光滑。《圣济总录》说:“三月三日收桃花,七月七日将鸡血和涂面上,三二日脱下,则光华颜色也。”此外,还能治疗头上秃疮、肥疮、黄水面疮、足上窝疮、雀卵面疮、面上粉刺等。还能除水气,消肿满,下恶气,破石淋等。
在历代文献中,对桃花的褒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现录于下,以供参考:
陶弘景、苏颂认为:酒渍桃花饮之能除百疾,益颜色,令面色红晕,悦泽如桃花。李时珍认为陶苏二氏,引服桃花法,则因本草之言而谬用者也。桃花性走泄下降,利小肠甚快,用以治气实人病水饮肿满积滞,大小便闭塞者,则有功无害。若久服,既耗人阴血,损元气,岂能悦泽颜色乎。
素馨花 始载于《广东中药》,性平无毒,具有解气止痛功效,适用于血热不舒,心胃气痛,下利腹痛等。
荷花 始载于《日华子本草》,味苦甘,性温无毒。具有活血、止血祛湿消风的功效。荷花能镇心益色,驻颜轻身,主治天疱湿疮。故而凡病在颜面或者悦色养颜均可用之。此外还能用于难产催生。陈藏器曰:红莲花、白莲花,生西国,胡人将来也。其功与莲相同,久服令人好颜色,变白却老。
金莲花 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味微苦,性寒,质滑,无毒,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金莲花主治喉肿口疮、耳目唇舌诸疾、疔疮大毒、诸风、耳痛、目痛、解岚瘴等。近代名医耿鉴庭老先生曾在其专著中说:“余家数世临证经验,此花有清解热毒作用,治在清上,故咽喉、口齿、耳、目、唇、舌有炎症者,均可用之,尤其对慢性炎症,更为相宜。”并告知清解热毒的中药,多苦寒,不能久用。唯本品平稳可取,不伤胃,无副作用,常服无弊。我在学习耿老经验的基础上,在临床中,凡见红斑、丘疹,甚至渗出、糜烂、脓疱发生在颜面和五官区域均喜用金莲花。大凡红斑为主,配生石膏、紫草;丘疹为主,配荆芥炭、白茅根;脓疱为主,配龙葵、蛇舌草;渗出、糜烂配茯苓皮、蚕沙等。常获良效。
槐花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性平,无毒。主治五痔、心痛、眼赤、赤白痢、肠风、泄泻,祛皮肤风热等。在历代本草专著中,对本品的论述较多,但以《本草疏正》所言较为公允。其要点为:花者开散告终,治皮肤风热,病在外,花则独效;实为生发之始,治妇人乳瘕子藏急痛,病在内,实有专功。此外还要明辨一点,槐米即花未开之蕊,性味与槐子正同,但槐子味太重,槐米轻淡,入汤剂槐米胜于槐实。若入丸药之中,槐米不及槐实。虚寒无实火,禁用,脾气不足者禁用。病人虚寒,脾虚作泻,阴虚血热而非实热者不宜服之。
款冬花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性温,无毒。具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的功效。气浮,阳也。能温肺气,疗咳嗽、肺痈、肺痿、咳唾脓血、痰喘、心虚心悸等。总之益五脏、润心肺、除烦痰、止消渴及治喉痹、惊痫等症。配白薇、贝母、百部治鼻塞等。
本品与紫菀均为止咳嗽的要药,但两者之间有所不同,紫菀虽止久咳,但味苦,伤胃,不如本品之味甘,清中有补,但也不可多用。诚如《本草新编》所说:“款冬花虽清中有补,而多用亦复不宜,盖补少而清多也。夫款冬花入心则心安,入肝则明目,入肺则止咳,是其补也。然入心,则又泻心之火,多用则心火过衰,反不生胃以健食矣;入肝,则又泻肝之气,多用则心火过凋,反不能生心以定神矣;入肺,则又泻肺之气,多用则肾气过寒,反不能生脾以化物矣。是款冬花多用则伤,少用则益,又何必多用哉。”
《本草新编》指出本品有“益肺、益肝、益心”之效,由此而推衍之。凡皮肤虚痒,尤其是老年人或者痒感发生于冬季者均可用之。痒感而伴烦躁不安或者影响睡眠时亦可用。上述痒感若配用百合,效验更佳。不过本品的剂量宜少不宜多,少则益,多则害。推荐的剂量为每次6g为佳。
白扁豆花 始载于《图经本草》。味甘,性温,无毒。具有健脾和胃、清暑化湿的功效。《本草便读》说:扁豆花,赤者如血分而宣瘀,白者入气分而行气。凡花皆散,故可清暑散邪,以治夏月泻痢等症,具体言之,本品主治中暑发热,呕吐,泻痢脓血,妇人赤白带下,并能解一切药毒,包括酒毒、河豚余毒、一切草木毒等,《本草思辨录》说:“扁豆花,得金气最多。”由此而悟之。凡见皮肤焮红、灼热刺痒均可用之。诸如夏季皮炎、日光性皮炎、中毒性红斑、酒毒红斑等。不过,本品气轻味薄,单用无功,必须与之他药相配。
厚朴花 始载于《饮片新参》,味微苦,性温。具有温中理气、化脾胃湿浊的功效。古代医籍论述厚朴多,言之厚朴花少,甚至在《本草纲目》一书中也未记述。厚朴花品种主要有二:一是产于四川、湖北,称之为川朴花;二是产于浙江、福建,称之温朴花。以花朵完整、色棕红、香气浓者为佳。鉴于本品气香,尤其适用于肝胃气郁所致疼痛之证,如病发在肝胆区域的带状疱疹、玫瑰糠疹等。用之能收到调理气机的作用。然而厚朴与厚朴花的不同之处:“厚朴花偏用于上、中二焦;厚朴偏用于中、下二焦。”(焦树德语)诚为确当之论。
凌霄花 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味酸,性寒,无毒,具有行血祛瘀、凉血祛风的功效。适用于妇人产乳余疾、崩中、癥瘕血闭、寒热羸痹、养胎、产后崩血不定、淋漓、大小便不利、肠中结实、酒渣热毒、刺风、妇人血膈游风、大风疠疾、妇人阴疮、通体风痒、走皮趋疮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的附方中,转载两则治疗酒渣鼻的医案,可供参考:
一、王僇百一选方,用凌霄花、山栀子等分为末,每茶服2钱,日2次。数日除根。临川曾子仁用之有效。
二、杨氏家藏方用凌霄花半两、硫黄1两、胡桃4个,腻粉1钱。研膏,生罗包擦。
引述两则文献,佐证凌霄花对酒渣鼻、肺风粉刺不论内服外用,确有效果。然而现代医家对本品不仅用之不多,而且知之也少。由此可见,发掘中医药学遗产任重而道远。
夏枯草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辛,性寒,无毒。具有清肝火、散郁结的功效。是治疗瘰疬、鼠瘘、头疮等的要药。《本草逢原》,将本品的功效归纳有四:一是专治寒热瘰疬;二是脚肿湿痹;三是目珠热痛;四是痘后余毒。综合上述,本品要旨:解阴中郁结之热,通血脉瘀滞之气。据此,我常将本品用于治疗聚合性痤疮的囊肿、带状疱疹的目痛、慢性丹毒和硬红斑的皮下结块。若病变在颜面区域配炒决明子、杭菊花;病变在下肢,配川牛膝、浙贝母。陈远公说:夏枯草阴药也,阴者宜多用以出奇,而不可少用以待变也。陈氏之言仅供参考。不过应当指出,气虚者禁用。久服也可伤胃。
今天没有划重点。(觉得文章不错,可以点个赞哈)
文章内容部分摘自《跟师赵炳南手记》,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徐宜厚。编辑/校对/小丸子她爹。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
推荐阅读:
宝宝湿疹心慌慌——可以学习赵炳南教授治疗婴儿湿疹的经验
瘢痕疙瘩怎么办——可以学习赵炳南教授黑布药膏治疗瘢痕疙瘩
再谈带状疱疹治疗—赵炳南教授对发展中医学术的几点体会,从带状疱疹(缠腰火丹)的辨证论治谈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