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一燕丹}
乾坤一燕丹,是玄门四大丹之一,是在宣统辛亥()年时,我步行一千多里到贵州平越福泉山,向高真观道士廖复阳老师处学习来的。我国医家有一流派叫做“丹道医家”,简称“丹医”,丹医多是道家,行动很秘密,大都不使人知,故许多中医中人尚不知有这一流派。他们是专用秘密丹药为人治病,有钱人随便给酬,贫穷人则分文不取,称为是“布外功”。这派人的规律极严,每一代人只能传授一人,因此,现在已经绝迹。玄门四大丹,就是他们经常用的主要秘密丹药,称为四大金刚(四大丹包括乾坤一燕丹,金龟下海丹,混元丹,毒龙丹四个方剂)。除此以外,尚有较普通的丹药和膏药方配合使用。
处方:水银30克 火硝30克 白矾30克 黄丹15克 扫粉15克
炼法:按照升丹常规进行操作。
适应症:凡是一切已溃未溃疮疡皆可应用。
用法:
1.丹药用时,首尾均加冰片。
2.色红而微有肿痛者,加生石膏合用。
3.色不红不肿而痛者,加马钱子末。
4.红肿痛者,加辰砂。
5.腐肉不多者,加辰砂。
6.腐肉多者,加蜈蚣、银朱、雄黄。
7.有胬肉突起者,加乌梅炭。
8.拔毒者,加血竭。
9.疮色紫者,加制乳香、制没药。
10.微有水者,加赤石脂、龙骨、白芷。
11.水多者,加升丹或煅牡蛎。
12.脓水清而少者,加红升丹。
13.臭者,加麝香。
14.痒者,加枯白矾。
15.疮口宽大而深者,加八宝红升丹。
16.欲收口者,加蟹黄。
17.欲生肉者,加白矾。
18.不收口者,加鸡内金。
19.日久疮口坚肉色紫者,加降丹。
20.疮口小如绿豆大,日久而不愈合者,加发灰、蛋黄油。
21.肉已生平而不长皮者,加银朱。
22.杨梅毒疮者,加灵砂。
23.顽疮烂疡者,加银朱。
这是廖复阳老师所授的宝贵方药,经我使用达70年之久,颇为应手。自获此方即少用红升丹,用法则按照所患实际情况,灵活化裁,有时也按照红升丹用法,进行化裁使用。
{混元丹}
混元丹是玄门四大丹之一
其升炼方法,类似《外科十三方》的三打灵药,既供内服,亦可外用。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确有一定的疗效,也是一种丹头。
处方:计分三组:
一组;水银60克,火硝60克,白矾60克,皂矾60克,太阴元精石60克,朱砂60克,硫黄15克,雄黄15克,硼砂15克,硇砂9克
二组:水银60克,火硝45克,白矾30克,太阴元精石30克,朱砂30克,硫黄15克,硼砂15克,硇砂9克
三组:火硝21克,白矾21克,皂矾21克,硫黄9克,雄黄8克
炼法:分成三转升炼:
第一转:除水银、朱砂、雄黄三味外,余七味共研入锅炒之,至老黄色时取起,然后加入后三味和匀入罐封固,用三文一武火炼之,共火四炷,武火中须擦盏,火候足时冷定取下丹药准备二转。
第二转:将二组药照前炒研后,同一转升药研匀入罐封固,按照一转火候进行三打。
第三转:将前两种药物同二转升药研匀入罐封固,照一转法进行三打,三打毕时取出丹药,贮入瓶中封口,沉入井底,一周退火备用。
用法:
1.风寒湿气留滞经络筋骨疼痛者,以本丹9克,加制乳香9克,没药9克,朱砂0.5克,麝香少许,酒糊为丸,如捂予大,每服1-2丸,酒送下,日三次。
2.腹中冷气久不愈者,以本丹9克,加良姜8克,胡椒3克,共末,每次以川椒或砂仁汤下0.9克,日三次。
3.中满,臌胀,水肿者,以本丹6克,加沉香5克,木香5克,土狗3枚(炙去头足),糊丸如绿豆大。每日空心用白商陆、砂仁汤下3丸,以平为止,次用调理之剂以善其后。
4.五种黄疸者,整青皮焙,整陈皮焙,芫花醋泡焙各等分研末,每30克末中,加入本丹0.3克,空腹开水送服0.15克。
5.虫积腹痛者,用百部30克,槟榔30克,煎水服本丹0.15克。
6.九种心痛,小腹疝气者,用砂仁30克,陈皮30克,醋炒香附30克,木香9克,炒小茴30克,荔枝核30克,枳壳45克,沉香15克,加本丹9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6克,黄酒送服。
7.偏正头痛,百药无效者,用炒香自芷75克,川乌头半生半熟30克,共末,加入本丹3克,开水送服0.03克。
8.大人羊癫风,小儿急惊风者,用生石膏克,朱砂15克,共末加入本丹9克研匀,每服成人9克,小儿一岁者3克,一岁以后俱用5克,开水冲服。
9.诸般腹痛者,用乌药、香附等分为末,每30克中,加本丹0.06克,每服3克,开水冲服。
10.水泻者,用白术30克,车前子15克,煎水冲服本丹0.03克,泻可立止。
11.年久气喘者,用莱菔子炒末,每30克中,加本丹0.15克研匀,每服6克,临卧开水冲服。
12.风寒痹痛者,用续断、川乌、草乌、防风、牛膝煎水,每次冲服本丹0.03克。
13.白痢腹痛者,用三七,当归、生地煎水冲服本丹0.03克。
14.痢疾后重者,用当归、木香、川朴、大黄,煎水冲服本丹0.03克。
15.瘀血积块者,用红花,玄胡煎水冲服本丹0.03克。
16.腹中症瘕者,用三棱、莪术、桃仁煎水冲服本丹0.03克。
17.破伤风者,用制南星30克,防风30克,蝉蜕15克,共末加入本丹3克和匀,每服9克,热黄酒冲服本丹0.03克。
18.妇女月经不调者,用延胡、当归、益母草煎水冲服本丹0.03克。
19.妇女月经不调,瘀血作痛或症瘕痞块者,用红娘3克,与米同炒,炒后去头足为末,加本丹0.3克,每服0.24克,空心红花汤调服,日三次,以行为度。体质虚弱者,则单用米,不用虫。
20.妇女血崩者,用甜杏仁皮,炒炭存性为末,每30克中,加入本丹0.03克,每服9克,黄酒送下。
21.妇女乳痛者,用丹参、瓜萎、赤芍、没药煎水冲服本丹0.03克。
22.妇人月经不止者,用莲蓬烧灰存性为末,每30克中,加入本丹0.06克,每服6克,热酒调服。
23.产后恶露不尽,小腹疼痛者,用归身18克,川芎12克,炮姜0.15克,桃仁0.15克,炙草3克,煎水冲服本丹0.06克。
24.杨梅初起者,用臭牡丹根研末,每60克中,加入本丹0.3克,每服9克,好酒送下,盖被取汗即愈,不愈者,可再服二、三次。
25.杨梅结毒发于咽喉,腐烂疼痛,汤水不入者,用硫黄30克,青黛3克,研末入本丹0.03克,每以3克开水调服,其痛即止,并可进食。
26.外擦梅毒者,用雄黄5克,轻粉3克,杏仁50粒,共末入本丹0.5克,以猪胆汁调搽,三日即愈,效果很好。
27.拔疔疮者,用蓖麻仁10粒,银朱0.6克,共末入本丹0.3克,水调敷于疔疮四周,留出疔头,约2-3次疔头即出,内捣菊花汁一盏服之更妙。
28.瘰疬已溃,瘀肉不去,疮口不合者,用松香30克,白矾9克研末,加本丹0.3克,麻油调搽,亦可干掺,看情况处理。
29.金疮,一切恶疮者,用广丹皮、煅石膏各等分为末,每30克末中,加入本丹0.3克,用时撒布疮上,外用膏贴。
30.杖疮不愈者,用生半夏、松香各等分为末,每30克末中,加入本丹0.3克,用时撒布疮上,外用膏贴,三次即愈。
31.黄水疮者,用煅石膏15克,煅龙骨15克,枯矾9克,松香9克,共末,加入本丹3克,研细匀,用蛋黄油调搽。
32。指头疔者,用雄黄2l克,自芷9克,为末,加入本丹0.3克,入雄猪胆内调匀,套于指上,即可以痊愈。
33.痄腮者,用陈石灰烧七次,地上窖七次研末,每30克末中,加入本丹0.3克,醋调敷之。
34.膝疮者,以本丹0.3克,童便九制炉甘石30克,同化猪油调和成膏,涂搽疮上。
35.刀砍斧伤者,用生半夏末30克,本丹0.15克,研和,开水调敷,即生肌敛口,且愈无瘢痕。
36.一切湿疮者,用松香60克,广丹皮30克(微炒),炒铅粉15克,青黛60克,头发少许,一同煅枯为末,每30克中,加本丹9克,以麻油或蛋黄油调敷患处
{金龟下海丹}
金龟下海丹是玄门四大丹之一。是笔者数十年中的常用方,使用范围非常广泛,较红升、白降更为满意,惟降法布置比较繁琐,故后来稍有改变,不用乌龟,效力并不减弱。
处方:水银45克,白矾45克,火硝45克,皂矾45克,食盐45克,胆矾9克,硇砂12克,明雄7.5克,朱砂7.5克,铜绿7.5克,寒水石9克,月石12克,磁石15克,天生黄15克,丹成加麝香8克,冰片3克。
炼法:照图装置,火候以盆内的乌龟不动为准。原理是盆内的水要经常保持不热,如水过热,则龟即难受而躁动,是符合科学温度测验法则。廖师传授法,是烧炼七昼夜,我则改为五小时。
功能:消炎,杀菌,化腐,去尔虫,退管出骨。
主治:坏死组织,多年溃疡,顽固瘘管,举凡痈疽、发背、瘰疬、痰核、附骨、疔毒,横痃及一切诸疮浑身上下穿溃流脓,或内有腐尔虫管骨年深日久不愈者,功效很好。
用法;此丹使用与红升、白降一样,有纯丹、稀释丹和药捻三个类型。
1.凡因寒邪侵袭经络,阻滞气血不通,失于疏解,逐渐形成痈疽者,不论肿块大小,时间久暂,只要内脓未成均可使用本品,达到消散目的。其法是以蓖麻油将药调成糊状,遍涂患部(涂药后定要用稍扁形竹片将药在患部皮肤上多多涂抹,务使药糊尽入毛孔,看不见药的痕迹为准,凡涂糊药都应如此),然后贴上膏药,经过1-3日后,即可消散。
2.在疮已化脓,而未穿溃时,则将纯丹加水调稀,点于疮头上,外用膏药盖贴,则次日即可穿溃出脓,以代切开引流。
3.稀释剂,则多用于一切溃疡有坏死组织不脱者,如一次不脱,可连续使用2-3次。
4.药捻,则专用于各种瘘管及伤口过小的溃疡引流不畅,及深部溃疡有坏死组织。
本丹化裁用法:化裁用法是以有辅助治疗药物配入丹药,与用石膏配入丹药起稀释作用者,有原则上的不同,一般习用方如下:
1.以本丹2.1克,与珍珠散2.1克配合,在毒已尽将届收口时,掺于疮口上,有显著生肌收口作用。
2.以本丹30克,红升丹30克,制乳香9克,制没药9克,血竭9克,煅石膏18克,冰片1.5克,共研细末,以米粉为条,阴干。
用时以一条插入疮内(孔大者可多插几条),功能拔除瘘管,并治一切疮毒破溃,阴疽日久成瘘,脓水淋漓等症。
3.以本丹15克,轻粉15克,龙骨15克,雄黄15克,海螵蛸30克,密陀僧30克,麝香0.3克,共研细末,用时将药均匀撒于膏药面上,贴于患部,每2-3日换药一次,专治乳癌、失荣、石疽、横痃,结核及一切无名肿毒等症。
4.凡痈疽溃后毒尽,出鲜红肉,流稠脓如顽痰如胶条者,以本丹9克,制乳香30克,制没药9克,麝香1.5克,共研细末,每以少许掺于疮口,外贴膏药一张,至疮口皮老为止。
5.本丹药捻:中医外科药捻有纸条药捻和纯丹药捻等种。纸条药捻是以楮皮纸条做成,其法是以皮纸条捻成麻线状的捻条,并双叠转来再捻成如粗麻线状的捻条,愈紧愈佳,以浆糊遍涂周身,然后在丹药中滚转,使药捻周身平均粘满药粉阴干备用。但这种药捻使用起来是有缺点的,因为捻上粘药不多,插入疮孔后经疮的渗出物一冲,就会将药冲走,会降低药力,如插得不规则时,还有变松或者扭曲之弊,并且口小的疮还插不透底,因此有改进的必要。
纯丹药捻:也叫药丁,就是对这一需要而改进的。其法是用一种有粘着作用的粘合物,同丹药捣和均匀,做成药捻,粗细长短随需要而决定。粘合料米粉(是已加工的线状条粉,昆明人则叫做米线,不是粉末状米粉),糯米面、大米饭、蒸饼都可以。
将丹药同粘合料入乳臼中,细细捣之(如只需少量,则可用手指反复捏和之),捣至十分融和时,捻成1-2寸长的线条状即成。
如大量生产时,还可利用废注射管,将药投入管中,然后推出,既匀整,又迅速,是值得采用的方法(丹药类忌接触日光,故只宜阴干)。使用时,根据疮孔的大小和深浅,尽量将丹药捻插入疮底,孔大者可多插几条,利用疮的渗出液,还可把药丁溶解成为若干倍的药汁。这种药汁在疮内拔毒化腐作用,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因此更可以缩短疮的疗程,促进疮口愈合。并因其在疮内有三、四日的溶化过程,保持三、四日的药力,故可在三、四日后,才换一次药。最适合骨关节结核、淋巴结结核、各种瘘管及蟮杠头等病种的需要,是笔者常用方法之一,惟有易断的缺点。
故笔者作锭时,是用消毒猪毛为骨子,就不易折断了。
6.疮穿溃后,脓水不尽,或脓稀不稠及疮中腐肉未尽去者,以本丹0.9克配四妙丹3克,共研极细。使用时,以少许掺于疮口,外贴膏药,日换二次,连掺三日,则腐肉去而红肉生,稀脓亦即变成稠脓。
7.凡疮疡排脓未尽,而有腐肉留于疮面者,以本丹15克,煅石膏6克,炒铅粉9克,银朱9克,共研细末。使用时,将丹药撒布疮口,如有孔道者,则用棉纸捻粘药插入疮孔内,外贴膏药,功能去腐生新。
8.瘰疡已溃者,以本丹0.15克,制甘石3克,朱砂0.9克,苍耳虫3条,共研细末。使用时,撒布白玉膏上,贴于患处,再内服中九丸,以作辅助治疗。
9.若遇脓疡疮口淡自流水,而不成稠脓者,可将纯丹撒上,次日即可见到疮口红润,成稠脓,而不流清水。对手术后创口久不愈合者,用凡士林纱条粘丹药,塞入窦道中,在初用时分泌物常会增多,以后即逐渐减少,而趋愈合。如上纱条后老是不见好转者,其中必有异物存在,如纱屑、纸屑、朽骨等。出现这种现象时,必须尽量将其清除干净,伤口才能愈合。至于结核溃疡在初用药时,也有分泌增多的现象,但很快即可使溃疡面由缩小而痊愈。如有孔道时,最好是将疮口皮肤切开扩大,即可缩短疗程。
内部余波未平时,最好是不要急忙争取提前收口,免致复发。
10.以本丹3克,巴豆炭30克,蓖麻仁30克,共末,对于一切疮毒溃后拔脓,效果极好。
11.以本丹3克,轻粉1.5克,黄连9克,银朱9克,冰片1.5克,共研细末,以清油调搽,治湿疹、黄水疮有效。
12.以本丹1.5克,红砒1.2克,硇砂1.2克,冰片0.9克,共研细末,用时吹入管口,专退瘘管。
13.以本丹15克,煅石膏15克,炒铅粉15克,共研细末。使用时,制成药捻,插入疮口,有拔毒、生肌、敛口的功效。
附:对口疮病例
陈××,男,55岁,商店职员,患项疽(对口疮)来诊。
主诉:一个月以前,后颈正中处发生一小疖,如豆粒大,周围发红,硬肿疼痛,自用菊花叶加红糖捣敷,第二天红肿更甚,硬块扩大如鸡卵,痛甚,全身不适,恶寒怕冷,食欲减退,医院,注射青霉素数针,效果不大。疮势继续扩大,自穿数孔,流出白色脓液,夜间疮痛不能成眠,后来我处诊治。
检查:颈后组织完全溃烂,两侧至耳下,上至枕骨,下至颈部大椎之上腐烂成片,右侧耳下有少许坏死组织,其他肉芽均呈鲜红色,伤口边缘皮肤红肿,色暗红,微有压痛,有少许白色稠脓,体温39℃,脉微细,舌苔微白。
诊断:阴性项疽(对口疮)。
治疗:内服化毒排脓内补散,每日三次,每次18克,用温酒送服,稍醉;局部以金龟下海丹薄薄撒布,纱布固定,以十日为一疗程,连续三天后改用金龟下海丹油膏敷。一疗程后复诊,疮口微见缩小,稠脓仍多,照常内服外敷。二疗程后复诊,疮面肉色转佳,疮口缩小一半,边缘皮肤浮肿已消,原来暗红色转为正常,有少许脓液,惟饮食甚差,改服香砂六君子汤,外敷药同前。三疗程后复诊,饮食增加,二便如常,右颈耳下仅现有极小伤口,有少许脓液,其他大部疮面已为结痂瘢痕所覆,内药停服,仍以下海膏涂敷。至四疗程时,伤口已完全愈合,结有横形疤痕,从左耳至右耳下皮肤色黯微红,已无痛感,其他均已正常,由于疤痕的牵引,颈部活动暂时不够灵活,治疗就此结束。
{金液丹}
处方:舶上硫黄5公斤
炼法:将硫黄用铜锅熔化,以麻布滤净,倾入水中,再熬再倾,如此七次研细,入阳城罐中,盖顶铁丝扎定,外涂以盐泥八分厚阴干,先慢火煅红,次用烈火煅30分钟,冷炉后取出,埋土中三日,以去火毒,研细,煮蒸饼为丸,如梧子大,每服30-50丸,小儿则每服15丸,元气虚者宜常服之。
适应症:凡一切虚痨、水肿、泄泻、注下、休息痢、消渴、肺胀、大小便闭、吐衄尿血、霍乱吐泻、目中内障、尸厥、气厥、骨蒸、潮热、传尸、痨瘵、阴症阴毒、心腹疼痛、心下作痞、小肠及两胁急疼、胃寒水谷不化、日久膀胱疝气、臌膈、下元虚冷、遗精、白浊、女人子宫虚寒、久无子嗣、赤白带下、脐腹作痛、经血不调、小儿急慢惊风等疑难大症,服之无不效验。
本丹功能却病延年,一切牛马六畜吐食者,以硫末灌之立愈,且易肥壮。惟服药当忌一切牲畜之血,并有如下用法:
1.虚劳症者,用白酒或生姜煎汤下。
2.吐血者,用白茅根或藕节煎汤下。
3.肺胀者,用苏子煎汤下。
4.水肿黄疸者,用车前子或木通煎汤下。
5.注下泄泻者,用车前子煎汤下。
6.小便闭塞者,用木通煎汤下。
7.大便秘结者,用芒硝煎汤下。
8.消渴者,用乌梅或石膏煎汤下。
9.霍乱者,用藿香煎汤下。
10.吐泻者,用生姜煎汤下。
11.尸厥者,用生姜煎汤下。
12.气厥者,用苏子煎汤下。
13.一切阴症者,用附子煎汤下。
14.阴毒者,用黄芪或附子煎汤下。
15.目中内障者,用木贼、菊花煎汤下。
16.心下痞满者,用元胡索或白汤下。
17.心胃疼痛者,用元胡索或枳实、桔梗煎汤下。
18.两胁牵痛者,用青皮煎汤下。
19.脐腹疼痛者,用麦芽煎汤下。
20.肚腹疞痛者,用白芍、甘草煎汤下。
21.小腹胀痛者,用小茴香煎汤下。
22.妇女子宫寒冷者,用生姜煎汤下。
23.赤带者,用地榆煎汤下。
24.白淫、白带者,用樗白皮或炒白果煎汤下。
25.小儿慢惊者,用北芪、人参煎汤下。
26.女人心气痛者,用木通、木香煎汤下。
27.小肠疝气者,用小茴、橘核煎汤下。
28.骨蒸潮热者,用地骨皮、丹皮或川连煎汤下。
29.中满者,用陈皮或木香煎汤下。
30.一切疑难杂症者,用生姜煎汤下。
31.尿血者,用栀子、木通或竹叶、灯芯煎汤下。
32.胃疼水谷不化者,用干姜、麦芽煎汤下。
33.休息痢白者,用椿树皮、木棉花煎汤下。
按:此方是《王氏博济方》中的一个有名方剂,原书制法说明文字则较此为繁。此丹对上述各症灵活运用,确有显著疗效,也为笔者的习用方。
金液丹如用之得当,则确为救危良药,如用之不当,亦可得相反结果。如苏颂《本草图经》说:“只知为效虽捷,而危害亦速。”宗爽《本草衍义》说:“但知用之为福,不知为祸。”后世有人见到这种说法,遂畏不敢服。胡钰说:“余尝见二人皆荒耽于色,至五十外皆患虚损,服参附渺若不知,有劝服硫黄者,二人服之皆效,一人服后不能节欲,阅五、六年竟以气脱殒。一人能止欲,至八十余始卒,此余所亲见者。夫药以治病,必得是药而后愈。”许叔微说:“形有寒邪虽婴孩亦可服金液丹,脏有热毒虽赢老亦可服大黄,但中病则已,久服或致偏胜之患,凡药皆如是,不仅金液丹为然……如元气未虚,阴气先耗者此药则又非所宜。”文献中记载服硫黄而获益者,已屡见不鲜。如《夷坚志》载:“唐与正知医,遇人有奇疾者多以意治之,从舅吴巡检病不得前溲,卧则微通,立则涓滴不下,医人遍用通小便药均无验,询知平时常服黑锡丹,且系自己结砂。铅未死而硫已飞去,铅砂积聚膀胱,卧则偏重故犹可溲,立则正塞水道故不通,乃予金液丹三百粒分十次服。煎瞿麦汤下,服后所积之铅得硫黄皆化成灰自水道下,犹累累如细砂,病遂愈。”
《类编》载:“仁和一吏早衰,病瘠齿脱,从卖药道人得一方,以生硫黄为末,入猪肠中煮烂,入蒸饼为丸,如梧子大随意服之,两月后饮食正常,步履轻捷,年逾九十毫无老态。执役如故,后因从邑宰入村,醉食牛血遂洞下数十次,所泄如金水,顿觉尫悴,少日而死,因猪肠脂能制硫黄,惟忌诸血,故致于死。”
《本草通元》载:“壬子秋余应试花雍,有孝廉张抱赤者久荒于色,腹满如斗,以参汤吞金柜丸小便差利,满亦差减,但阅旬日而满如故。肢体厥逆,再服之却毫无效验,举家怆惶以为不起,余遂以金液丹予服,服至百粒小便遂行,满消食进,更以补中、八味并用,遂获痊愈。硫黄非治满之药,以元阳将绝,参附无功,借其纯阳之精,令消阴寒之滞,故病遂瓦解。”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兵本卫民,亦能挠民。是在驾驭人之是否能善于驾驭耳,金液丹只硫黄一味,但经过九次高温煅炼后,其性质已不同于生硫黄矣,如能善于运用,确有独到之处。
{大红生丹}
处方:水银30克 火硝30克 白矾30克 青矾30克 朱砂15克 雄黄15克
炼法:
1.将硝、矾先同研细,然后再同其他药物混合,研至极细(增加其接触面,使在烧炼时可以加速反应),堆于锅内中心,用竹片刮平,面积不宜超过碗口。
2.将锅端至生好火的炉上,进行烧炼操作,又叫做结胎,有的药工则叫做焊底,初则锅中药物融化,继而烧至药无活动现象时为止。在炒硝时如将青矾、白矾同时炒干以去水分,则此时即可不用烧胎这步操作也行,不过锅中水分过多,在烧炼时,要防备锅中的水蒸气冲开丹碗。
3.将丹碗覆于已烧好胎的锅内,碗口与锅的接触处,应以浸湿盐水的纸捻条塞紧,并在面上再盖以纸条一层,不容稍有缝隙,以免将来在烧炼时冲开丹碗走气,随以煅石膏末加盐水调成糊状厚涂碗口周围,候石膏硬化时再盖上河沙(如无石膏,也可用盐泥),须留出碗底,并于碗底放大米一撮以测火候,随即压上一块大鹅卵石,防备在烧炼时锅中蒸汽冲开丹碗走丹。如果在烧炼过程中有了泄气,就会减少丹的收获,甚至无丹可获,有时不慎也会把丹烧成绿色,蓝色,或烟煤样的东西,这些都是坏丹,无药用价值。
4.开始先烧文火30分钟,后改用武火30分钟,末后又用文火30分钟,文火完时即拿开鹅卵石,看碗底大米是否已焦。如米已焦黑,即是火候适度之证;如米未焦黑,则可再延长一点时间。
火候到时,则除去炉中炽炭待冷,或将锅离开火炉待冷。
5.锅冷后,可除去锅中河沙(手势须轻,切勿触动丹碗,致丹药坠下),轻轻揭开丹碗,即可看到鲜明赤色的丹药升于碗上,可用小刀轻轻刮下(亦可将碗连丹药覆于铺有白纸的潮湿地下,约1-2小时,即取起丹碗,用木棒从碗底敲之,丹即全部落下),贮于有色瓶中。
升在碗中的丹药颜色,因它的部位而不同,近碗口边缘部的,是红升丹;碗中央部的,是黄升丹,而且红黄两色的分界线划分得十分显著而整齐(有时也有不十分清楚的)。这一原理,是因为碗口与锅接触处所受的热力较大,故色要红些,碗底则离锅较远,且露于外,故色黄些。
6.丹药必须贮于有色瓶(瓷瓶更好)中保存,不可置强光透射及热气熏蒸,否则便会析出水银,使丹药变成黑色,损失药效。
7.在收丹时,则可将红黄两种丹药分别刮下贮存,红者为红升丹,黄者为黄升丹,同是一样原料,同样操作,而红升却比黄升的分量重得多,故红多黄少的一料药收获量比较多,黄多红少的一料药收获量却相反,要是技术掌握好的,可得水银量%。
8.不拘任何丹药,都是以越陈越好,红升丹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白降丹更不例外。我炼制的丹药,刺激性特别小,关键是在丹药炼成时进行了一次加工处理得来的成果。丹药有刺激性的主要原因,是丹药中含有化学作用后的硫酸、硝酸或盐酸的后果,因此,使用起来会刺激到疮口的好肉而作痛,有时甚至痛得不可忍受。要减轻疼事并不难,只消把丹中含有的残余酸类物(也有少许碱类物)除去,就能达到这一要求,因为酸能溶解予水内从水中洗涤出去,丹则是不溶于水的,故毫无损失。只须花一点洗涤工夫就行了。这一方法,过去我是抱残守缺,秘不告人的,现在公开出来,作为中医外科工作者的一个参考。
大红升丹的化学原理:大红升丹是利用各种无机药物经过高温炼成的一种化学制剂。当其在加温过程中,药与药之间产生出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而生成氧化汞和氧化铅(有的红升丹配方中有铅的成分)等新的化合物,在烧炼过程中的高温情况下,汞和铅为火硝中硝酸基及烧后的氧气所氧化而生成氧化汞(HgO)等化合物。这些药物经加热后,极易发生升华作用,而凝聚为霜样的丹药。处方中如有铅时,则需要在极高温度下,才能上升而成为四氧化三铅(Pb3O4),钾盐也微有升华的性能,故分析红升丹时,常有少量的钾盐存在,铁则不能升华(分析红丹时,发现有少量的铁,这或许是升丹所用的铁锅及处方中青矾有关)。
在较低温度中所炼成的丹药,则为黄升丹,按照实际情况来说,黄升药是要比红药先升上丹碗,且地位是在碗的中央部分,因此时水银,火硝、白矾等原料药已经温热而发生化学变化,产生出氧化汞(HgO)与硝酸汞等新化合物,此等化合物因燃烧尚未过高,故未能升华,所以黄升和红升的化学成分虽同样含有大量氧化汞,而二者含量的多少却不尽同。
氧化汞是这样生成的:
热
2KNO3==2KNO2+Hg+O2==2HgO
亚硝酸钾
铅丹的生成是6PbO+O2=2Pb3O4
红升丹的药理:红升丹中药物在加热烧炼中起了些什么化学作用,由于笔者水平关系,现在尚不能作出具体说明。由理想推测,红升丹的药理作用可能是由于氧化汞等化合物的功能使畏氧细菌感染后的坏死组织痈、疽等脓栓软化腐蚀而易于脱落,产生了所谓去腐作用。同时因汞化合物有消毒、杀菌作用,病原微生物被杀灭后,创伤中炎症逐渐消退,脓液和渗出物亦被吸收,局部组织再生而促进疮口的愈合,因此红升丹就起到了拔毒、去腐、提脓、拔疔根、去瘘管、生肌、长肉、结痂等作用。
黄升、红升本来是一样东西。因此,它们在临床上的作用,也没有多大的差别。按照药理学来说,红升丹主要是因为它是氧化汞,其溶解度比较小,因之它的杀菌、消毒作用较之腐蚀作用强;生肌、收口作用较黄升为大,黄升丹中的硝酸盐成分比较多,故其溶解度则比较大,而有相当的腐蚀作用,因此它的提脓和拔毒作用应较红升丹为良。总的说来,直到目前为止,升药对一切感染、创伤、肿疡方面的治疗作用,还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外用良药。在西药中,直到现在还找不出可与红升丹作用相等的品物来,它是值得推广的外用良药。
红升丹的功能:红升丹的主要功能,是拔毒、去腐、生肌,敛口。中医外科向有壁垒相峙的两大派系,一是以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主,陈氏是以大刀阔斧手腕,对疮疡主张开刀及使用丹药咬头开刀,认为“疮无大小,开刀就好”,“早开刀一天,便早好一天”,一派是以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主,王氏是以“内消为贵,以外托为畏”。不主张使用丹药,更不同意开刀,是偏重姑息疗法。
总的说来,医生治病是以能及时治好病人和减少痛苦为己任,不应坚持门户偏见。疮疡初起时,第一步是争取消散,不使其进展扩大,但在内消不可能而有扩大化脓现象时,则攻托之剂在所必需,不应有以托为畏的坚持坐待病势扩大。在疮疡脓已成熟而无自行穿溃现象时,则咬头丹药也必须抓紧时机及时采用,即不用丹药咬头,也应施开刀手术排脓引流,不应听其脓腐停留,使病区扩大,或者穿膜内陷。
红升丹的适应症:主治梅毒、疜疳、横痃、鱼口,溃疡、瘘管、瘰疬、痰核、疥癣、颓疮、湿疹及开刀后久不收口等症。
红升丹的用法:红升丹有多种使用方法,除部分溃疡使用纯品外,其余大都采用稀释品,稀释品配合量大致是10-15%。用稀释品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疮毒未尽,而召来闭门留寇的不良后果;另一方面,稀释了药的浓度,也可避免丹药对疮口的过分刺激。
1.纯品:是将纯粹的丹药直接施于疮面,或者做成药捻插入瘘管,并不配合任何一种赋型药物。例如创伤的严重感染(如皮肤或皮下组织发炎化脓后自行破溃,或疮口经细菌感染后而有炎症性变化者),或溃疡的坏死组织未脱除,以及疮疖的脓栓时期,脓疡或疡的方才切开时期,瘰疬的初期及瘘管等均极合用,分泌稀水者头天上药,次日即可变为稠脓。
2.稀释品:是在纯品丹药中,配合部分赋型品物的稀释丹药,一般常用的为九一丹(是由一份丹药,配合九份煅石膏而成),凡普通创伤创口、疔疖、溃疡、瘭疽的后期,以及脚癣等均适用。
红升丹的换药时间:红升丹的换药时间,是以疮的表现情形来决定。如疮面色暗不鲜,分泌物过多,且有腐肉不脱者,必须每日换药一次,如疮面红活新鲜,分泌物少或无有者,则可隔一或二日换药一次,在新肉长平只待生皮者,也可三、四日换药一次,总以患部情况,灵活运用为原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