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到来,又到了脚气的高发季节。脚底长水疱、起皮、脚痒难忍,反反复复发作的脚气,让不少患者备受困扰。为何夏季脚气发病率高?如何摆脱“气人”的脚气?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有效预防?
发病机理
脚气在中医上称为脚湿气,中医认为它主要是因为湿热下注、湿毒蕴肤,时间长后引起气血亏虚、肌肤失养而导致的。
而夏季炎热多雨,人体在夏季随着温度升高体温也会升高,足部出汗多,而处于亚健康的人群,足底跟脚趾丫间的皮肤因受到营养代谢的障碍,加上外部环境适合癣菌的生长繁殖,脚气的发生率自然高。
因此,只有提高此皮肤区的营养代谢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脚气的问题,而单纯的杀菌只是止一时之痒,这就是为什么脚气杀菌消炎治疗后依然复发,无法根治的根本原因所在。
脚气分哪几种类型?
脚气根据皮损的形态,可以分为浸渍糜烂型、水疱型和鳞屑角化型三种类型。常以一型为主或几型同时存在,也可从一型转向另一型。
第一种类型:浸渍糜烂型
病灶主要在脚趾丫间,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均可累及,瘙痒剧烈,多发于第3、4、5趾缝间。糜烂流水,奇痒无比。常见于多汗者。糜烂型脚气占脚气患者的80%以上。
第二种类型:水疱型脚气
病灶多在脚掌缘部,水泡鼓起,奇痒无比。多发生在夏季,表现为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刺穿流出水后即脱皮,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剧烈瘙痒。严重者也会引起局部溃烂和淋巴感染。
第三种类型:鳞屑角化型脚气
病灶多于脚掌缘和脚底部,干燥、严重脱皮,痒,足跖、足缘、足跟部皮肤脚趾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一般不会发生感染,但若不采取治疗措施也会滋生细菌,破坏脚掌保护层,引发其他类型脚气症状。
中医治疗方法从去湿,杀菌,增强代谢,补充营养改善人体大环境等几个方面治疗脚气
泡脚:
枯矾、黄柏、五倍子、乌贼骨,任选一种研末备用,洗净脚后撒于患处,适用于糜烂型。
苦参、白藓皮、马齿苋、车前草各30克,苍术、黄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对水疱型或有感染时应用,有良好效果。
白凤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选—种,放入半斤醋内,浸泡一天后,于每晚临睡前泡脚20分钟。连续治疗7天,对角化型脚气病有良效。
花椒10克、盐20克,加入水中稍煮,待温度不致烫脚了,即可泡洗,每晚泡洗20分钟,连续泡洗一周即可痊愈。用过的花椒盐水,第二天经加温,可连续使用。已溃疡感染者慎用。
生大蒜头两只,去皮放入半斤醋内泡3天,再用大蒜头擦患处,每日3次。连用7-10日,有消炎和杀死细菌之特效。
生大蒜头两只,去皮放入半斤醋内泡3天,再用大蒜头擦患处,每日3次。连用7-10日,有消炎和杀死细菌之特效。
把瓶装啤酒倒入盆中,不加水,双脚清洗后放入啤酒中浸泡20分钟再冲净。每周泡1、2次。
绿茶含有鞣酸,具有抑菌作用,可用绿茶泡脚,有特效。
饮食
患者可根据药食同源的原理,多吃一些具有清热除湿作用的食物,比如:
赤小豆、薏米、山药、绿豆、荷叶、冬瓜皮、莲子等,有助于改善脚气的情况。
黑芝麻、花生各30克,糙米60克,磨糊煎服,1剂/日,连服数剂。
沙姜30克、土茵陈各15克,猪脚2个,炖服,1剂/日。
脚气患者应尽量避免吃一些容易助生湿热的食物,比如酒及大鱼大肉等肥甘厚味,以免加重体内的湿热情况。此外,过食寒凉也可能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引起水液代谢障碍,时间长也会造成湿热的情况,形成或加重脚气。
防范脚气于未然
不用公共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尽量避免接触足癣病人的皮损及污染物。
注意清洁鞋袜,注意勤换袜子,勤换鞋袜保持鞋袜和脚部干燥、通气。用具有杀菌作用的洗液清洗袜子.
勤洗脚,及时擦干脚趾间的水分,将脚趾撑开;平时要穿透气好的鞋袜,比如纯棉吸汗的袜子、分趾袜,网眼鞋、传统布鞋或者宽松不夹脚的鞋.
出汗多的患者应将鞋袜暴晒。
避免与他人共用指甲刀、鞋袜、拖鞋、浴巾、毛巾、洗脚盆等日常生活用品。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