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与除夕、清明节和中元节统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之际处于深秋,人们会进行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来庆祝重阳节。
重阳·习俗01
登高眺远,心身康泰
登高是重阳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两九均为老阳之数,物极必反,易招灾惹祸。于是在重阳这天,古人们喜欢结伴登高眺远,祭拜山神,以消灾除难。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重阳节的迷信色彩逐渐淡化。在天高云淡、秋风送爽之际,与亲朋好友登高望远,可以洗涤心灵、舒缓心情。另外,登高属于有氧运动,能养心健肺,强筋壮骨,也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等。
02
佩戴茱萸,辟邪驱毒
晋周处的《风土记》中有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人们在重阳节佩戴的是吴茱萸,中医认为,吴茱萸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温中止泻等功效,可治厥阴头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痛经,五更泄泻等症。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03
饮食菊花,理气平肝
重阳节还有有赏菊、咏菊、食菊的风俗。古人喜欢将菊花与谷物相掺和制成食品,屈原在《离骚》中吟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魏晋时代的文人名士将菊花奉为“仙品”。晋人傅玄称菊花“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
菊花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目前,药用的菊花有三种:杭菊(黄菊花)散风解热,滁菊(白菊花)养肝明目,野菊花以清热解毒为主。若酿制成菊花酒,可增加活血化瘀之功效,且每次饮25~50毫升为宜。
重阳·养生01
饮食淡补,滋阴润燥
重阳处于秋季的末梢,此时节应以淡补为原则,并且要补血气以养胃。随着气温的降低,气候也越来越干燥,不能因为秋季即将过去而忽视秋燥的预防。
在加强营养增加食物热量的同时,要注意少食性味寒凉的食品,并忌生冷。可用芡实、红枣或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牛肉等食用。
老年人由于肠胃薄弱,如果饮食生冷无节制、三餐不规律,势必伤胃犯病。因此,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要做到少吃多餐、定时定量,使胃中经常有食物中和胃酸,防止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02
早睡早起,热水泡脚
深秋的气温突降,昼夜温差大,容易引发感冒、支气管炎或肺炎等,因此除了防秋燥外,还需防止寒邪伤人,此时足部保暖尤为重要。
“热水洗脚,胜吃补药。”中医认为,足部是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起止点,与全身所有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用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驱散寒气,温暖全身、促进周身血液循环、及时消除疲劳的作用。
早上运动后用热水洗足可以健脑强身;夜晚就寝前用热水泡足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还有利于治疗脚癣。因此,热水泡脚一直是中医里推崇的养生之道。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