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墨香第72期
致力于打造中医盛筵
杨志波
杨志波,男,主任医师,教授,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二院皮肤疮疡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皮肤疮疡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皮肤科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疡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导读
都说“腰缠万贯”下扬州,但如果是“腰缠火丹”就只能进皮肤科了。“腰缠火丹”西医称为“带状疱疹”,它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特点为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累累如串珠,常突然发生,自觉局部刺痛或伴淋巴结肿大。中老年人多见,愈后极少复发,好发于春秋季节。
形成带状疱疹的原因
1情志内伤,忧思恼怒,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外溢肌肤而发。
2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停久化热,湿热内蕴,外犯肌肤,复感邪毒而发。
3年老体弱,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总
因
湿热火毒蕴蒸肌肤而成。
带状疱疹的辨证分型
杨志波教授将带状疱疹分为肝经郁热证、脾虚湿蕴证、气滞血瘀证。
?肝经郁热证
常见于本病的急性发疹期,皮肤潮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清热利湿、解毒止痛。
带疱1号方。
龙胆草酒炒10g 栀子酒炒10g泽泻10g生地黄酒炒6g当归酒炒10g木通6g柴胡8g生甘草6g
肝胆实火较盛者,可去木通,加黄连3g,以助泻火之力;湿盛热轻者,可去生地黄,加滑石15g、薏苡仁25g,以增利湿之功;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5g,以泻火解毒;疼痛明显者,可加延胡索15g、丹参10g、赤芍10g,以行气活血止痛。
龙胆泻肝丸、季德胜蛇药片。
脾虚湿蕴证
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破后糜烂、渗出,疼痛轻,口不渴,纳差或食后腹胀,大便时溏。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带疱2号方。
萆薢10g 薏苡仁15g黄柏15g 赤苓10g牡丹皮6g泽泻10g滑石15g通草5g
湿重于热者,加茵陈15g、土茯苓15g利湿清热;热重于湿者,加蒲公英15g、金银花15g、板蓝根15g清热解毒;疼痛明显者,加泽兰6g、延胡索15g行气活血止痛。
新癀片、参苓白术丸。
气滞血瘀证
常见于本病的恢复期或后遗神经痛期,患部皮损大部分消退,但疼痛不止或隐痛绵绵,伴心烦,夜寐不宁,或咳嗽动则加重。舌质暗紫,苔白。脉细涩。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带疱3号方。
延胡索15g地黄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桃仁9g红花6g
发于胸胁者,加柴胡8g、川楝子10g疏肝理气;发于头额部者,加菊花15g、菖蒲10g祛风清热;发于肩背部者,加桑枝3g引药直达病所;发于尾骶及外阴者,加柴胡8g、枳壳6g疏肝行气,纳差者,加山药10g健脾开胃;眠差者,加夜交藤10g、珍珠母(先煎)20g镇静安神。
复方丹参片、丹七片。
临床验案
向某,男,60岁。初诊日期:年5月12日。
右侧胸背部起水疱愈后仍疼痛1个月。
患者自诉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右侧胸背部烧灼样疼痛,后开始出现散在红斑,其上可见绿豆至花生大小水疱,皮损呈带状分布,未过中线,疼痛加重,为求治疗,医院就诊,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抗病毒、止痛对症治疗(具体不详),水疱干涸结痂,但疼痛未缓解,遂来我院门诊就诊。
右侧胸背部及上肢见暗红斑基础上结痂,部分形成瘢痕,自觉剧烈疼痛,拒按。睡眠差,大便偏干,小便黄。舌暗红,苔薄黄,脉弦。
右侧胸背部及上肢见暗红斑基础上结痂,部分脱落形成瘢痕,皮损未过中线,触痛(++)。
带状疱疹。
蛇串疮。
气滞血瘀证。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带疱3号方加减。
黄芪30g当归尾12g赤芍10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延胡索10g白芍10g甘草6g白术10g柴胡12g茯神10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局部疼痛配合梅花针叩刺加拔罐,同时配合神灯治疗。
服药7剂后复诊,疼痛减轻,睡眠改善,舌红偏暗,苔薄黄偏燥,脉弦细,上方去柴胡10g、赤芍10g,加麦冬15g、生地20g,嘱服药半个月,来电告知疼痛基本缓解。
以上内容,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更多精彩,敬请期待。本文参考了《当代皮肤科临床家丛书(第三辑)·杨志波》,欲了解更多内容,可点击阅读原文参阅实体书。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汉·张仲景《伤寒论》)
绿色中医是通往健康最近的路
唐雪勇王畅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