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上方灸道堂,订阅
长蛇灸,又称铺灸、蒜泥铺灸,因其在施灸时必须沿脊柱铺敷药物,形如长蛇,故名长蛇灸,或称铺灸,是一种独特的灸法,临床多作督肾证治、强壮补虚、调和阴阳、温通气血以治疗虚劳顽痹之证。取穴多用大椎至腰俞间督脉段,可灸全段或分段。是目前灸疗中施灸范围最大、一次灸疗时间最长的灸法。本法自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报道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以来,已引起针灸界的
温补督阳,强壮真元,调和阴阳,温通气血。
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柱炎,慢性肝炎及顽固性哮喘等。
艾绒,大蒜(独头蒜为佳)g,棉皮纸,麝香粉,斑蝥粉,滑石粉,丁香粉,肉桂粉,外敷消毒纱布,火柴,线香,镊子,灰盒等。
1.取穴
脊柱(大椎~腰俞)。
2.治疗时间
以暑夏三伏天为宜。
3.器药准备
斑麝粉:按麝香粉50%,斑蝥粉20%,丁香粉、肉桂粉各15%的比例,混匀装瓶,密封备用。新鲜大蒜g,去皮捣烂成泥,备用。优质纯艾绒。消毒医用纱布、龙胆紫药水。
4.具体操作
脊柱穴区常规消毒后,涂上蒜汁,在脊柱正中线撒上斑麝粉1~1.8g,粉上再铺以5cm宽、2.5cm高的蒜泥1条,蒜泥条上铺3cm宽、2.5cm高的艾绒(纺g),下宽上尖。形成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长蛇形艾炷。然后,点燃艾炷头、身、尾3点,让其自然烧灼。待艾炷燃尽后,再铺上艾绒复灸,每次灸2~3壮。灸毕,移去蒜泥,用湿热纱布轻轻揩干穴区皮肤。灸后皮肤出现深色潮红,让其自然出水泡,嘱患者不可自行弄破,须严防感染。至第3日,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液,覆盖1层消毒纱布。隔日1次涂以龙胆紫药水,直至结痂脱落愈合,一般不留瘢痕。灸后调养1月。
(1)灸后1月内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鸡、鹅、鱼腥,禁冷水洗浴、避冷风、忌房事。
(2)体质过于虚弱者、老人、小儿及孕妇等慎用此法。
《实用针灸学词典》记载:“长蛇灸灸法名。间接灸法之一。亦称铺灸。用大蒜适量,去皮捣泥,平铺于脊柱(自大椎穴至腰俞穴)上,宽厚各约6毫米,周围用桑皮纸封固,然后用黄豆大的艾柱分别放在大椎穴及腰俞穴上施灸,至患者口鼻内觉有蒜味为止。民间用以治疗虚痨。”
《关节炎外治验案》载长蛇灸配合针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焦树德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范畴,病因一是素体肾虚,寒邪深侵入骨;二是复感风寒湿三邪,内舍肝肾,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治疗应以调补肝肾,温经通络为主。长蛇灸施术于督脉上,而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帅、督促作用,长蛇灸因其铺灸面广,艾柱大,火气足,非一般灸法所能及,有补益督阳,强壮真元,温通经络,祛风散寒除湿之功,尤适合沉寒痼疾之“痹”;配合针刺局部穴位可以通利经脉、消肿止痛。”
《针灸名师临床笔记丛书》载有长蛇灸治治疗肺痨:“取穴:大椎至长强穴。操作:取新鲜大蒜g,除皮,放于石臼中或杵筒内捣成蒜泥,以待应用。用艾绒制作枣核大艾炷~壮,放于盘中待用。病人裸体伏卧于治疗床上,胸腹部垫高,自第六颈椎起至尾椎骨将蒜泥均匀敷在背上,蒜泥宽2寸,高0.2寸,周围用棉纸封固,然后在大椎穴与腰俞间用筷子轻轻按压成凹陷,在这2点上安放艾炷同时点火。当患者有烫感即换1壮,连续灸之百壮以上,使患者自觉呼气时鼻中或口中有蒜味才停止施灸。在初灸5~10壮时,由于蒜泥较湿,艾炷燃烧到根部,因受潮而自熄,患者无什么感觉,灸完10壮后,当患者有热烫感应马上用镊子将艾炷取下,再换1壮,在灸中已有热感时,患者脊背部皮肤自大椎部起逐步有红晕与烧灼感自上向下,或向左右扩散,直至腰部以下,才慢慢消失。灸至50壮以上,患者因伏卧时间已久,加上灼痛感觉,会表现出苦痛不适的现象。继续施灸,待灸至口鼻中有蒜味为止,这时应用调开水敷于周圈封固的棉板上,然后慢慢除掉棉纸与蒜泥。在着火点周围可发现大小不同的水泡,用毫针刺破用干棉球汲掉泡内流出的黄水,再涂以滑石粉,敷纱布防止感染,并嘱患者换扑滑石粉3次/天。隔2~3天以后凡涂蒜泥区的皮肤逐步脱落,时会感得异痒微痛,必须告其忍耐,切莫搔破,以致感染。”
长蛇灸由来已久,为民间习惯用法,是我国浙江地区的针灸工作者从传统的和民间的方法中挖掘和总结出来的一种灸疗方法。本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报道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以来,已引起针灸界的
艾熨灸法是指将艾绒(亦可据病情加入某些药物)铺于穴区,用熨斗等工具在其上热熨,从而达到灸疗作用的一种铺灸法。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升阳固脱等。
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痿证、寒性腹痛、腹泻等。
纯艾绒,布袋,棉布,熨斗,热水杯,干毛巾等。
1.灸药制备
(1)纯艾绒若干克,备用。
(2)纯艾绒,据病证配方的中药,研成细末和匀,装于布袋中,备用。
2.具体操作
如为纯艾绒,可均匀铺在穴位上或病所,上覆几层布;如为药艾末,可将布袋压平铺于穴位。然后用加过热的熨斗和热水杯在上面往返熨灸。每次10~25分钟。每日1~2次。7~10日为1疗程。
(1)加热熨斗时,温度不能太高,以免烧焦艾绒。
(2)对艾叶过敏者不宜使用本法。
(3)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之轻揉,使其汗孔闭合,以利恢复。
(1)元朝沙图穆苏所撰的《瑞竹堂经验方》提到封脐艾法为“海艾、蛇床子各一两,木鳖子两对(生用,带壳用),右为细末,与艾叶三味相和匀。作一纸圈,于内可以容熨斗,将药用绵包裹定,安在纸圈内,放在脐上,用熨斗熨之。”
(2)《灸法医鉴》指出“本疗法(艾熨灸)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痿证、寒性腹痛、腹泻等病证。”
本法在古医籍中早有记载,如元代沙图穆苏所撰的《瑞竹堂经验方》提到封脐艾法。本法与传统的隔物熨法颇为相似,但现代罕见有关以艾为隔物的熨灸的临床报道。我们期待现代医学能将这一艾法进一步发扬。
?分享到朋友圈,传播艾的火种......
全国艾灸人都在